作者: admin

  • 巴尔的摩大桥事故:21名船员的“无期徒刑”

    七周前,巴尔的摩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在一场意外中被撞断,这一消息至今仍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尽管事故已经发生了这么久,桥体的清理工作却进展缓慢,仅有部分残骸得到清理。直到5月13日,卡在船头的部分桥体才终于被爆破拆除。

    这起事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达利号”货船及其上的21名船员。时隔七周,这些船员仍然困在原地,不被允许离开。讽刺的是,这个地点距离最近的港口只有2海里(约3.7公里)。对于这些船员来说,这简直像是一场“无期徒刑”。

    事故的全貌

    事故的详细过程在之前的报道中已经提及,这里简要回顾一下:达利号原计划从巴尔的摩出发,经过27天的航程,将货物运至斯里兰卡。然而,这艘船在刚刚出发后不久便遭遇了事故。

    5月14日,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发布了一份24页的初步调查报告,揭示了事故的部分内幕。《纽约时报》梳理了其中的重点,指出达利号在出事前一天至少经历了两次电力故障,导致船员在出发前大约十个小时对电力系统进行了调整。虽然调整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但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船舶的断路器跳闸,致使其丧失了推进和转向能力。

    达利号配备了四台柴油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NTSB的调查显示,事故当天使用的柴油并无质量问题,问题出在前一天船员在其中一台发动机上安装废气清洁系统时误关了排气风门,导致发动机熄火,发电机也随之关闭。后来船员用另一台发电机短暂恢复了供电,但燃料压力不足,导致这台发电机也跳闸。在恢复供电过程中,船员将断路器换成了备用的,这可能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隐患。

    事故过程

    3月26日凌晨1点左右,达利号驶离巴尔的摩港,沿繁忙的航道前进。所有系统表面上都能正常工作,负责该船的高级驾驶员将控制权交给了一名学徒,自己则在一旁待命。然而,在接近大桥时,备用断路器突然跳闸引发停电,推进和转向系统随之失灵。高级驾驶员赶紧接过控制权,并下令船舵向左舷急转并抛锚。然而,另两个断路器也跳闸了,导致第二次停电。最终,达利号无可避免地与大桥相撞。

    事故的后果

    这起事故不仅导致六名建筑工人遇难,还对巴尔的摩港和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的商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多家保险公司估计,此次事故造成的保险损失可能高达10至40亿美元,甚至被伦敦劳合社主席认为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上保险损失。

    现在,律师们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开始法律战斗。《华尔街日报》估计,整个诉讼可能会持续十年之久。

    谁来承担责任?

    调查人员收集了船上的数据,并与船员进行了交谈,所有船员的酒精测试结果均为阴性。然而,巴尔的摩市政府坚持认为事故由船员责任造成,已经起诉了达利号的拥有者和管理者,指责两家公司提供了“无能的船员”。

    此外,由于事故影响巨大,FBI也展开了刑事调查。由于签证限制、缺乏“上岸通行证”,再加上NTSB和FBI的联合调查,21名船员中有20名印度籍,1名斯里兰卡籍,他们都无法下船。FBI还没收了他们的所有通讯设备,使他们与外界几乎隔绝。

    船员的困境

    由于原定航程只需一个月,船员们的食物早已吃光。现在他们靠美国海岸警卫队提供的补给维持基本生活。船上的卫生条件也变得越来越糟糕,船员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用品和必要的维护工具。可以想象,这些船员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不确定中,既要应对长时间的拘留,又要面对可能的法律后果。

    船员的心声

    尽管他们的处境艰难,但这些船员依然保持了基本的职业操守。船员之一,阿尼尔·库马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们每天都在等待,等待可以离开这艘船,等待可以回家。我们希望事情能尽快得到解决,这种等待的煎熬实在难以忍受。”

    未来的走向

    目前,达利号的船东和管理公司正积极配合调查,并为船员争取早日回国的权利。律师们也在为船员们争取法律上的公正待遇,试图证明事故是由于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所致,而非船员的个人责任。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起事故涉及多个方面的责任认定,包括设备制造商、船东、管理公司以及船员本身。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起事故无疑将对未来的海上运输和安全标准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巴尔的摩大桥事故不仅是一次海上运输的惨剧,更是对人类耐力和职业道德的考验。21名船员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岗位,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关注。

    然而,事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船舶设备的维护、船员的培训和管理、以及全球航运业的法律和监管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希望这起事故能为未来的海上运输安全提供有益的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希望通过详细描述巴尔的摩大桥事故的全过程,不仅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引发对海上运输安全和船员权益的关注。

  • 外包式儿童陪伴师:高薪背后的隐忧

    月入四万的“外包父母”,正掏空孩子的童年-虎嗅网 (huxiu.com)


    近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育儿工作外包给所谓的“儿童成长陪伴师”。这种现象尤其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愈发普遍。然而,这种外包育儿的模式真的能解决家长们的育儿难题吗?还是说它反而在无意间掏空了孩子们的童年?

    外包式儿童陪伴师:高薪背后的隐忧

    “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职业,其实就是代替家长陪伴孩子,监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到接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些陪伴师几乎包办了家长的所有职责。根据虎嗅网的报道,这些陪伴师的月薪可以高达四万元,市场需求也异常火爆。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这个行业并没有被官方认定,自然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陪伴师的资质也良莠不齐,有些只是换了个马甲的补课老师,实际提供的服务并不值那么高的费用。

    家长角色的缺位

    家长们选择外包陪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忙碌,无法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然而,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的是家长的亲身参与和情感支持,而不是靠外人来完成。长期依赖外包,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当孩子遇到青春期叛逆、厌学等问题时,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最终只能再次依赖外部的“专家”来解决问题。

    赵菊英式教育:短期见效的陷阱

    “网红”家庭教育专家赵菊英,以其极端的教育方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她通过砸烂孩子的玩具,来逼迫孩子形成所谓的“梦想”。这种“羞辱惩罚式”教育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极端反抗和对家长的仇恨。

    赵菊英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家长们在教育上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希望通过短期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迅速把孩子培养成“学霸”,但这种方法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

    真正的亲子关系:不可外包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交流和价值观的传递,这是任何外聘的专家和陪伴师都无法替代的。家长们与其花钱买陪伴,不如多花时间学习如何真正成为一个好父母。我们不是孩子一出生就自动会当爹妈了,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家长们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如果家长只是通过花钱来解决问题,最终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结语

    短期内,外包育儿看似能够解决家长们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但却忽视了亲子关系中的核心:爱与陪伴。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和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育儿不是一场可以外包的任务,而是一段需要用心经营的旅程。

    让我们一同反思,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平衡点,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和支持。

    祝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共同成长。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虎嗅网。)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借一步网 沪ICP备20240525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