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 在预训练大型语言模型中,稀疏化是成功的关键

    当今的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预训练-微调的范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的模型,然后将其微调到特定的下游任务上。然而,随着模型参数数量的激增,完整微调所有参数的成本变得异常高昂。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这些预训练的模型适应到下游任务中,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参数高效微调:稀疏化的魅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参数高效微调(PEFT)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仅更新一小部分参数来实现类似于全面微调的性能。例如,Houlsby等(2019)提出的Adapter方法,通过在预训练模型的不同层之间插入一个瓶颈结构,使得只更新瓶颈层的参数,从而实现了参数的高效利用。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LoRA(Hu et al., 2021),该方法通过冻结预训练模型的权重,并在每个Transformer层中插入可训练的秩分解矩阵,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微调。尽管这些方法已经展示出了一定的有效性,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仍然不够明确。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PAC-Bayesian泛化误差界限的视角,探索了预训练模型的微调效率。PAC-Bayesian理论允许我们考虑先验知识作为贝叶斯先验,而不假设先验的真实性,这为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发现,通过预训练,模型的先验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使得模型在微调时能够更有效地找到优化的解。

    从随机初始化到预训练初始化的转变

    在预训练过程中,模型学习了诸如语法和语义等基本语言特征,进而导致其参数空间中的某些维度变得更加重要。同时,这种先验的转变使得模型的损失景观从平缓的振荡转变为更尖锐的振荡。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可视化损失景观来理解。

    例如,通过对RoBERTa模型进行实验,我们发现随机初始化的损失景观相对平坦,而预训练后的损失景观则呈现出更为尖锐的特征。这一现象表明,预训练模型的优化空间已经被压缩,导致在微调过程中仅需更新少量的参数即可获得良好的性能。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梯度分布的“准稀疏性”,即少数参数主导了大部分的梯度范数。

    稀疏增量微调(SIFT):一种新的方法论

    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微调算法——稀疏增量微调(SIFT)。SIFT的核心思想是仅更新梯度值较大的少量参数,从而在不改变模型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参数的高效利用。与传统的PEFT方法不同,SIFT不需要插入额外的模块,而是直接对预训练模型的参数进行稀疏更新。

    具体而言,SIFT通过在反向传播中插入钩子函数来获取稀疏梯度,并在参数更新时仅对这些稀疏梯度进行操作。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内存的使用效率,还能在多种任务上表现出色。

    在GLUE基准测试中,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SIFT在微调RoBERTa模型时,能够在仅使用0.8M可训练参数的情况下,获得与全微调相当的性能。这一结果证明了稀疏更新的有效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与展望

    总结而言,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预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在微调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梯度的准稀疏性和优化空间的压缩。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同时,SIFT作为一种新的微调方法,展示了如何在不增加模型复杂度的情况下,实现更高效的参数更新。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探索SIFT在更大规模模型和更复杂任务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也希望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NLP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Houlsby, N., et al. (2019). Parameter-efficient transfer learning for NLP.
    2. Hu, E., et al. (2021). Lora: 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3. Devlin, J., et al. (2018).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4. McAllester, D. (2003). PAC-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5. Li, Z., & Liang, P. (2021). Prefix-tuning: Optimizing continuous prompts for generation.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不仅希望推动NLP领域的前沿发展,也期望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 AI监管的双刃剑:加州AI安全法案引发科技界热议

    在硅谷的阳光下,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激烈辩论正在上演。随着加州《前沿AI模型安全创新法案》(SB 1047)的通过,科技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歧。这部法案就像一把悬在AI发展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让人期待又令人忧虑。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引发争议的法案,看看它究竟会给AI世界带来怎样的变革。

    法案的诞生:在争议中前行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看一场激烈的棒球比赛。突然,有人提议要改变游戏规则,以确保选手和观众的安全。这就是加州AI安全法案的诞生过程。在经历了多轮激烈讨论和修改后,这个备受争议的法案终于在加州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过关。

    维纳参议员,这位法案的主要推动者,就像一位试图在暴风雨中掌舵的船长。他表示:”我们接受了一系列非常合理的修正案,我相信我们已经解决了Anthropic和业内许多其他人表达的核心担忧。”这番话透露出立法者们在平衡各方利益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法案的核心:防患未然

    SB 1047的核心目标,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给AI装上”安全带”。它旨在通过追究开发者的责任,来预防可能由大型AI系统引发的灾难性事件。比如,如果一个AI系统导致大量人员死亡或造成超过5亿美元的网络安全损失,开发者将要承担责任。

    这就像是给一辆高速行驶的跑车安装了限速装置。虽然可能会影响速度,但无疑会大大提高安全系数。然而,正如任何新规则一样,这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者的观点:安全第一

    支持者们认为,这项法案就像是给AI世界安装了一个”紧急刹车”。在他们看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发明汽车的同时就制定了交通法规,也许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支持者们认为,现在正是规范AI发展的最佳时机。

    反对者的担忧:创新受阻

    然而,反对声音同样强烈。李飞飞、杨立昆等AI行业的知名人士认为,这项法案可能会成为加州乃至美国AI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减速带”。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想象一下,如果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时就被告知要为可能发生的空难负责,我们今天还能享受到便捷的航空旅行吗?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过度的监管可能会扼杀创新的火花。

    法案的影响:蝴蝶效应

    这个法案的影响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广泛而深远。首先,它可能会改变AI公司的研发策略。公司可能会更加谨慎,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安全性研究中。这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也可能会延缓新技术的推出速度。

    其次,它可能会影响投资环境。风险投资可能会更青睐那些更”安全”的AI项目,而不是那些具有颠覆性但风险较高的创新。这就像是在鼓励大家去种植已知的果树,而不是去探索可能带来惊喜的未知种子。

    最后,它可能会影响人才流动。一些创新者可能会选择离开加州,去寻找监管较少的地方。这就像是在下棋,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整个局势。

    未来展望:平衡之道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该如何找到平衡之道呢?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比如,药品行业就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但同时也有快速通道来鼓励创新。

    对于AI行业来说,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一个类似的机制。一方面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给创新留下空间。这就像是在高空走钢丝,需要极高的平衡技巧。

    结语:AI的未来,我们共同塑造

    加州AI安全法案的通过,标志着AI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对AI技术的期待和担忧。

    无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这项法案,有一点是确定的:AI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安全、创新、充满无限可能的AI未来!

    参考文献:

    1. 《前沿AI模型安全创新法案》(SB 1047),加州立法文件,2023
    2. TechCrunch报道,”加州AI安全法案获得通过”,2023年8月
    3. 维纳参议员声明,关于SB 1047修正案,2023年8月
    4. 李飞飞、杨立昆等人关于AI监管的公开信,2023年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借一步网 沪ICP备20240525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