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未分类

  • 投资与赌博:股票市场与德州扑克的惊人相似之处

    在华尔街的喧嚣中,投资者们常常将自己与赌徒划清界限。然而,一位前职业扑克选手的洞见却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也许,股票投资与德州扑克之间存在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这种联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险与回报上,更深入到了决策心理学的层面。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扑克桌上的智慧

    想象一下,您正坐在一个高stakes赌场的扑克桌前。周围是一群面无表情的职业玩家,他们的眼神犀利,仿佛能洞穿您手中的牌。游戏开始,每位玩家获得两张底牌。这时,您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职业玩家们往往在游戏刚开始时就选择弃牌(fold)。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职业玩家在高达85%的情况下会立即放弃手中的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胆小怕事,恰恰相反,这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判断力。他们深知,大多数手牌最终都会输掉,因此不值得投入。这种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正是区分职业玩家和业余玩家的关键所在。

    从扑克桌到交易大厅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一些投资者快速地进行买卖决策,而另一些则犹豫不决。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与扑克桌上的情况惊人地相似。

    近期,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这家管理着1.6万亿美元石油基金的机构,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前职业扑克选手Annie Duke。Duke女士此行的目的并非讨论如何赢得扑克游戏,而是分享她对”退出决策”的见解。

    Duke女士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她指出,无论是在扑克桌上还是在股票市场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他们难以做出正确的退出决策。这种现象在投资者考虑是否退出某个头寸时尤为明显。

    卖出的艺术:比买入更具挑战性

    在投资领域,做出卖出决策往往比买入决策更加困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其中许多可以追溯到行为科学巨擘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研究成果。Duke女士在她的分析中大量引用了这两位学者的工作。

    损失厌恶:人性的弱点

    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超过他们对等额收益的喜爱。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损失厌恶”。例如,失去100美元带来的痛苦感,往往比获得100美元带来的快乐感更加强烈。这种不对称的情感反应,在投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确定损失厌恶:赌徒的心理陷阱

    更有趣的是,人们对确定的损失有着特殊的厌恶。即使面临可能遭受更大损失的风险,许多人也倾向于避免确定的小额损失。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确定损失厌恶”。在股票市场中,这种心理可能导致投资者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即使继续持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禀赋效应:我的就是最好的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这种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在投资中,这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分看重自己持有的股票,即使市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负面信号。

    这些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关闭亏损头寸成为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投资者不仅要面对已经存在的账面损失,还要将其转化为确定的损失,同时放弃一个他们可能过分珍视的资产。这种心理压力往往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散户的困境

    考虑到这些心理因素,散户投资者在卖出决策上表现不佳就不足为奇了。芝加哥大学的Alex Imas教授对散户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即使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设置了止盈和止损订单,这些订单的执行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理论上,止盈和止损订单应该能够中和有害的心理偏见,在达到指定的盈利或亏损水平时自动退出头寸。然而,Imas教授的研究显示,很少有投资者能够真正触发他们的止盈订单。相反,他们往往在价格达到止盈水平之前就手动卖出,生怕自己的利润消失。

    与此同时,投资者往往会取消或者忽视他们的止损订单。他们宁愿继续赌博,也不愿意接受一个确定的损失。这种行为模式与前面提到的”确定损失厌恶”心理完全吻合。

    专业投资者:真的更高明吗?

    面对这些挑战,专业投资者的表现又如何呢?答案是:他们确实比散户表现得更好,但也仅仅是在某些方面。

    Imas教授及其同事对783个机构投资组合进行了研究,这些投资组合的平均价值高达5.73亿美元。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专业投资者在买入决策上表现出色:他们购买的股票在一年后平均比大盘高出1.2个百分点。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专业投资者在卖出决策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如果他们随机选择股票出售,其表现甚至会比实际的卖出决策更好。研究显示,与随机选择相比,他们的实际卖出决策在一年后平均损失了0.8个百分点的潜在利润。

    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投资者像散户那样死守亏损股票。相反,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将卖出决策与买入决策等同看待。理想情况下,他们应该选择对风险调整后回报贡献最小的资产进行出售。但实际上,他们往往采用一种更简单的启发式方法:过度关注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头寸,并将其卖出。

    这种策略的结果是,专业投资者实际上抹去了他们通过高超的买入技能所获得的三分之二的超额收益。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也凸显了改进卖出策略的重要性。

    改进之道:Duke的建议

    面对这些挑战,Annie Duke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看似显而易见,却常常被忽视:

    1. 买卖等同视之:认识到买入和卖出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应该给予同等重视。
    2. 建立卖出观察清单:许多投资者会保持一个潜在买入标的的观察清单,同样地,他们也应该跟踪已售出的资产,以检验自己的决策。
    3. 卖出决策需要论证:基金经理通常需要在投资委员会面前为购买决定辩护,他们也应该为卖出决定做同样的事情。
    4. 设立并坚持”退出标准”:所有类型的交易者都应该设立严格的”退出标准”,比如止损点,并且真正坚持执行这些标准。

    然而,即使是Duke女士自己也承认,在扑克桌上,她有时也会超出自己设定的停损点继续游戏。这种坦诚提醒我们,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也可能在情绪高涨时违背自己的原则。

    现实的约束

    当然,专业投资者面临着一些现实约束,这些约束可能阻碍他们完美地执行卖出策略。例如,卖出的时机可能并不由他们自己决定:资金可能需要用于其他购买,或者需要返还给投资者。

    尽管如此,从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会议上与会者的反应来看,许多专业投资者现在都开始更加认真地思考他们的退出策略。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投资界正在努力克服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卖出决策难题。

    结语:从扑克桌到交易所的智慧

    股票投资和德州扑克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两者都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决策,都要面对损失和获利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强调了及时退出的重要性。

    正如职业扑克选手懂得何时该弃牌一样,成功的投资者也应该掌握何时该卖出的艺术。这不仅需要克服各种心理偏见,还需要建立系统的决策流程和纪律。

    随着我们对投资心理学的理解不断深入,投资者们有望在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卖出决策。毕竟,正如Annie Duke所言,知道何时退出,往往比知道何时进场更加重要。

    在股市的大潮中,那些能够像职业扑克选手一样冷静判断、及时退出的投资者,才能真正在长期的投资游戏中胜出。

    参考文献

    1. Duke, A. (2022). 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
    2. Imas, A., et al. (2023). Selling Fast and Buying Slow: Heuristics and Trading Performa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3.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4. Thaler, R.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 早起还是熬夜?揭秘生活方式对工作表现的影响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纠结于是应该早起还是熬夜。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实际上涉及到了个人生活方式、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早起和熬夜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利弊,以及它们对个人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起族:效率与压力并存

    企业高管的选择

    在商界,早起似乎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和迪士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都习惯于在凌晨4点到5点之间起床。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公司首席执行官会在6点前起床,而普通美国人中这一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这似乎向那些渴望在企业界取得成功的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如果你贪睡,你就会失去机会。

    早起的潜在优势

    早起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一天工作开始之前,你可以清理邮箱、思考复杂问题,为即将到来的一天做好充分准备。这种提前准备的感觉可以让人在面对繁忙的工作日时更加从容。

    早起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在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有一类流行的视频展示了一些网红的精致晨间流程。他们会进行冰浴、朗诵积极的自我肯定语,甚至精心准备含有认知增强剂的咖啡。虽然这些行为可能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充分利用早晨时间的渴望。

    科学研究支持

    多项研究也证实了早起的好处。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Renée Biss和Lynn Hasher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早起的人报告说他们感觉更快乐、更健康。相比之下,夜猫子们往往睡眠时间较短,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健康,进而影响工作效率。芬兰奥卢大学的Andrew Conlin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晚起的男性比早起的男性收入低4%。虽然研究没有探讨这额外的4%是否足以诱使睡眠者抛开被窝早起,但这个发现无疑为早起提供了一个经济上的理由。

    社会认知偏见

    早起的人通常受到更高的社会评价。在大多数工作场所,迟到仍然是不被认可的行为。俄勒冈州立大学的Jessica Dietch及其同事在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夜猫子常被认为是”懒惰的”、”不自律的”和”不成熟的”。香港中文大学的谢立亚及其同事的研究甚至发现,夜猫子的体重通常更重。

    早起的潜在风险

    然而,早起并非全无风险。那些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可能会被分配更多的工作。正如谚语所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聪明的虫子会选择多睡一会儿。此外,白天经常会出现紧急任务,这意味着早来的人可能最终工作到和晚来的同事一样晚。而且,早上发送的邮件越多,收到的回复就越多,这可能会增加工作量。

    过早起床还有可能让你变得令人生厌。一些早起的人忍不住要描述他们在别人还在睡觉时完成了多少工作。另一些人则会早早回家睡觉,而不是参与下班后的社交活动。

    夜猫子:自由与争议并存

    夜生活的魅力

    相比之下,夜猫子们似乎更懂得享受生活。研究表明,他们喝酒更多,使用药物的频率也更高。海德堡教育大学的Christoph Randler及其同事发现,熬夜的男性有”更高的交配成功率”。在许多人眼中,熬夜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早起则被视为老年人的领域。

    生物钟的科学解释

    然而,试图改变自己的生理节奏可能会导致疲惫和挫折。从科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昼夜节律类型(chronotype)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仅仅通过在晚上调暗灯光或购买特殊的闹钟,并不能神奇地将你转变为一个早起的人。如果你强迫自己早起,却只能用朦胧的眼睛呆呆地盯着屏幕,那么这些早晨时间就没有多大用处了。

    寻找平衡:个人化的生活方式

    考虑到改变生物钟的困难,也许最好的建议是不要过分担心你的生物钟。实际上,大多数人既不是典型的早起鸟,也不是彻底的夜猫子,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在清晨或深夜都无法发挥最佳表现。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在下午也会感到困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办公室选择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运作的原因。

    工作场所的适应鉴于人们的生物钟差异,工作场所可能需要更加灵活的政策。例如,允许员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工作时间,或者在办公室设置小憩区域,让员工可以在需要时短暂休息。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还能照顾到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

    个人策略

    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这可能意味着:

    1. 了解自己的生物钟类型,并尽可能按照这种节奏安排工作和生活。
    2. 如果工作时间无法改变,可以尝试调整其他生活习惯来适应,比如调整饮食时间、运动时间等。
    3. 保持规律的作息,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不要过分改变睡眠时间。
    4. 注意睡眠环境,创造有利于高质量睡眠的条件。
    5. 如果感到困倦,不要强迫自己保持清醒,适当的小憩可能会提高整体效率。

    科技辅助

    现代科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工具来优化睡眠和工作效率。例如:

    1. 智能手环或手表可以追踪睡眠质量,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
    2. 光疗灯可以帮助调节生理节奏,特别是在冬季或者需要适应新时区时。
    3. 冥想和放松应用程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入睡或在工作间隙快速恢复精力。

    结语

    关于是否应该早起或熬夜的争论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人的生物钟和生活环境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无论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关键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工作中发挥最佳表现。

    也许,未来的工作场所会更加重视个体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员工创造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巅峰时刻,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Biss, R. K., & Hasher, L. (2012). Happy as a lark: Morning-type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re higher in positive affect. Emotion, 12(3), 437-441.
    2. Conlin, A., O’Donoghue, T., & Vogelsang, T. (2011). Projection bias in predicting future uti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121(557), 21-43.
    3. Dietch, J. R., et al. (2022). Chronotype and social jetlag as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Sleep Health, 8(3), 291-297.
    4. Randler, C., et al. (2012). Chronotype, gender and general mental abilit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4), 518-522.
    5. Tse, L. A., et al. (2017). Chronotype, 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mong hospital nurse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34(8), 1136-1144.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借一步网
Page Stats: PV: 8141 | UV: 3868
Last updated: 2025-07-14 04:27:37
沪ICP备20240525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