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骗局

  • 假“靳东”们,依然在短视频里批量制造“爱情”

    导语:

    在当今的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和诈骗行为。其中,假冒名人或明星进行诈骗的犯罪屡见不鲜。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正文:

    这起案件的受害者刘佩玲,是一位61岁的中老年女性。她离异后独自在上海租房居住,平时喜欢在短视频平台上刷视频。2023年,刘佩玲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一名自称是“靳东”的男子。该男子每天一口一个“姐姐”地叫唤,让刘佩玲逐渐心软,并陆续给“靳东”转去多个小额红包,并在直播间里打赏,支持他“在全国各地办厂”。

    然而,刘佩玲很快醒悟,与“靳东”断绝联系。她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向警方报案。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刘佩玲并不是个例,还有多名中老年女性也受到了假“靳东”的诈骗。

    这些假“靳东”们通常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冒用明星身份,并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来吸引粉丝关注。他们会利用粉丝对明星的信任和喜爱,通过聊天、语音通话等方式与粉丝建立亲密关系,并逐渐取得粉丝的信任。在建立信任关系后,他们就开始向粉丝索要钱财,声称是为了帮助粉丝投资、做公益等。

    这些假“靳东”们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他们却屡屡得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对社交平台上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轻信他人。同时,老年人情感空虚,渴望得到陪伴和关爱,这也是假“靳东”们能够轻易俘获老年人芳心的重要原因。

    为了防范假“靳东”们的诈骗行为,老年人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社交平台上陌生人的信息。在与陌生人聊天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如果遇到有人以明星名义向您索要钱财,请务必核实对方的身份,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同时,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的审核,并及时封禁假冒明星账号。同时,平台应该向用户普及防诈骗知识,并提供相应的举报渠道。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假“靳东”们的诈骗行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现象解析

    近期,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发布了“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和质疑。那么,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究竟是什么来头?“院士”头衔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

    “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真面目

    • 并非权威学术机构: 该机构自称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但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 “院士”头衔可花钱购买: 媒体调查发现,有代办机构声称可以帮助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费用在20万到50万元之间。
    • 与“克莱登大学”类似: 有评论将“欧洲自然科学院”与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类比,认为其是“野鸡大学”的翻版。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的原因

    • 学术评价体系问题: 国内学术界过度重视头衔和荣誉,导致一些人寻求捷径,花钱购买“院士”头衔。
    • 信息不对称: 普通民众对“欧洲自然科学院”缺乏了解,容易被其名称误导。
    • 监管缺失: 相关部门对“山寨学术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其泛滥。

    如何识别“山寨学术机构”

    • 查证机构的背景和资质: 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学术数据库等途径查询机构的成立时间、成员构成、学术成果等信息。
    • 关注机构的评选标准: 真正的学术机构评选院士,通常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不会轻易授予头衔。
    • 警惕收费行为: 如果机构要求缴纳高额费用才能获得头衔,则很可能是“山寨学术机构”。

    呼吁加强监管,抵制学术造假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现象,暴露了国内学术界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监管漏洞。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山寨学术机构”,维护学术界的纯洁性和公信力。同时,也希望广大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高警惕,抵制学术造假,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人生梦想 - 关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acejoy.com 🐾 步子哥の博客 🐾 背多分论坛 🐾 借一步网
Page Stats: PV: 408 | UV: 381
Last updated: 2025-07-10 23:16:38
沪ICP备2024052574号-1